南摩文殊师利菩萨的圣诞为
农历四月初四日
文殊菩萨赞偈
文殊菩萨德难量,久成龙种上法王。
因怜众生迷自性,特辅释迦振玄纲。
为七佛师体莫测,作菩萨母用无方。
常住寂光应众感,万川一月影咸彰。
南摩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文殊菩萨赞】
文殊大士 妙应无方 座前狮子兽中王
妙意降吉祥 花雨天香 宝智透心光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承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
南摩五台山 金色世界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身口意清净 除灭诸垢秽 一心恭敬礼 十方三世佛
。
文殊菩萨德难量,久成龙种上法王。
因怜众生迷自性,特辅释迦振玄纲。
为七佛师体莫测,作菩萨母用无方。
常住寂光应众感,万川一月影咸彰。
南摩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文殊菩萨赞】
文殊大士 妙应无方 座前狮子兽中王
妙意降吉祥 花雨天香 宝智透心光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承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
南摩五台山 金色世界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文殊菩萨赞
甚深智慧。难测难思。无边刹海现金狮。
赴感各因时。是诸佛师。神化莫能窥。
南摩妙吉祥菩萨摩诃萨。
南摩妙吉祥菩萨摩诃萨。
南摩妙吉祥菩萨摩诃萨。
本页所收录经典:
本页所收录经典:
-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西晋优婆塞聂道真译
- 佛说文殊师利发愿经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
-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净行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 文殊师利十大愿王 出处:《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经》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南摩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西晋优婆塞聂道真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八千人俱。长老舍利弗。大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如是等众上首者也。复有菩萨摩诃萨十六人等。贤劫千菩萨弥勒为上首。复有他方菩萨千二百人观世音菩萨而为上首。
尔时世尊。于后夜分入于三昧。其三昧名一切光。入三昧已举身皆放金色光明。其光大盛照只陀林。犹若金色。回旋宛转照文殊房。化为七重金台。一一台上有五百化佛台中经行。时文殊师利房前。自然化生五百七宝莲华。圆若车轮白银为茎。阿茂咤马瑙以为其台。杂色真珠以为花须。其花有光照佛精舍。从精舍出还入文殊师利房。
尔时会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跋陀波罗。此瑞现时。跋陀波罗。即从房出礼佛精舍。到阿难房告阿难言。汝应知时。今夜世尊现神通相。为饶益众生故说妙法。汝鸣揵椎。尔时阿难白言。大士。世尊今者入深禅定。未被敕旨云何集众。作是语时。舍利弗至阿难所告言。法弟宜时集众。尔时阿难入佛精舍。为佛作礼未举头顷。空中有声告阿难言。速集众僧。阿难闻已即大欢喜。鸣揵椎集众。如此音声遍舍卫国。上闻有顶。释梵护世天王与无数天子。将天花香诣只陀林。
尔时世尊从三昧起。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此光出时只洹精舍变成琉璃。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入佛精舍为佛作礼。一一膝上生五莲华。文殊佛前合指掌时。手十指端及手掌文。出十千金色莲花以散佛上。化成七宝大盖。悬诸幢幡。十方无量诸佛菩萨映现盖中。绕佛三匝。却住一面。
尔时跋陀波罗。即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长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师利法王子。已曾亲近百千诸佛。在此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于十方面变现自在。却后久远当般涅槃。佛告跋陀波罗。此文殊师利有大慈悲。生于此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其生之时家内屋宅化如莲华。从母右胁出。身紫金色。堕地能语如天童子。有七宝盖随覆其上。诣诸仙人求出家法。诸婆罗门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唯于我所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以此三昧力故。于十方面。或现初生出家。灭度入般涅槃。现分舍利饶益众生。如是大士久住首楞严。佛涅槃后四百五十岁。当至雪山。为五百仙人。宣畅敷演十二部经。教化成熟五百仙人。令得不退转。与诸神仙作比丘像。飞腾空中至本生地。于空野泽尼拘楼陀树下。结加趺坐。入首楞严三昧。三昧力故。身诸毛孔出金色光。其光遍照十方世界度有缘者。五百仙人。各皆见火从身毛孔出。是时文殊师利身如紫金山。正长丈六。圆光严显面各一寻。于圆光内有五百化佛。一一化佛有五化菩萨。以为侍者。其文殊冠毘楞伽宝之所严饰。有五百种色。一一色中。日月星辰诸天龙宫。世间众生所希见事。皆于中现。眉间白毫右旋宛转。流出化佛入光网中。举身光明焰焰相次。一一焰中有五摩尼珠。一一摩尼珠各有异光。异色分明。其众色中化佛菩萨不可具说。左手执鉢。右手擎持大乘经典。现此相已光火皆灭。化琉璃像。于左臂上有十佛印。一一印中有十佛像。说佛名字了了分明。于右臂上有七佛印。一一印中有七佛像。七佛名字了了分明。身内心处有真金像。结加趺坐。正长六尺在莲华上。四方皆现。
佛告跋陀波罗。是文殊师利。有无量神通无量变现。不可具记。我今略说为未来世盲瞑众生。若有众生但闻文殊师利名除却十二亿劫生死之罪。若礼拜供养者。生生之处恒生诸佛家。为文殊师利威神所护。是故众生。当懃系念念文殊像。念文殊像法。先念琉璃像。念琉璃像者如上所说。一一观之皆令了了。若未得见。当诵持首楞严称文殊师利名一日至七日。文殊必来至其人所。若复有人宿业障者。梦中得见。梦中见者。于现在身若求声闻。以见文殊师利故。得须陀洹乃至阿那含。若出家人见文殊师利者。已得见故。一日一夜成阿罗汉。若有深信方等经典。是法王子于禅定中。为说深法。乱心多者。于其梦中为说实义。令其坚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
佛告跋陀波罗。此文殊师利法王子。若有人念。若欲供养修福业者。即自化身。作贫穷孤独苦恼众生。至行者前。若有人念文殊师利者。当行慈心。行慈心者即是得见文殊师利。是故智者当谛观。文殊师利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作是观者。首楞严力故。当得疾疾见文殊师利。作此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灭度后一切众生。其有得闻文殊师利名者见形像者。百千劫中不堕恶道。若有受持读诵文殊师利名者。设有重障。不堕阿鼻极恶猛火。常生他方清净国土。值佛闻法得无生忍。
说是语时。五百比丘远尘离垢成阿罗汉。无量诸天发菩提心。愿常随从文殊师利。
尔时跋陀波罗白佛言。世尊。是文殊舍利。谁当于上起七宝塔。佛告跋陀波罗。香山有八大鬼神。自当擎去置香山中金刚山顶上。无量诸天龙神夜叉常来供养。大众集时像恒放光。其光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等法。跋陀波罗。此法王子得不坏身。我今语汝。汝好受持广为一切诸众生说。说是语时。跋陀波罗等诸大菩萨。舍利弗等诸大声闻天龙八部。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去。
尔时世尊。于后夜分入于三昧。其三昧名一切光。入三昧已举身皆放金色光明。其光大盛照只陀林。犹若金色。回旋宛转照文殊房。化为七重金台。一一台上有五百化佛台中经行。时文殊师利房前。自然化生五百七宝莲华。圆若车轮白银为茎。阿茂咤马瑙以为其台。杂色真珠以为花须。其花有光照佛精舍。从精舍出还入文殊师利房。
尔时会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跋陀波罗。此瑞现时。跋陀波罗。即从房出礼佛精舍。到阿难房告阿难言。汝应知时。今夜世尊现神通相。为饶益众生故说妙法。汝鸣揵椎。尔时阿难白言。大士。世尊今者入深禅定。未被敕旨云何集众。作是语时。舍利弗至阿难所告言。法弟宜时集众。尔时阿难入佛精舍。为佛作礼未举头顷。空中有声告阿难言。速集众僧。阿难闻已即大欢喜。鸣揵椎集众。如此音声遍舍卫国。上闻有顶。释梵护世天王与无数天子。将天花香诣只陀林。
尔时世尊从三昧起。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此光出时只洹精舍变成琉璃。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入佛精舍为佛作礼。一一膝上生五莲华。文殊佛前合指掌时。手十指端及手掌文。出十千金色莲花以散佛上。化成七宝大盖。悬诸幢幡。十方无量诸佛菩萨映现盖中。绕佛三匝。却住一面。
尔时跋陀波罗。即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长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师利法王子。已曾亲近百千诸佛。在此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于十方面变现自在。却后久远当般涅槃。佛告跋陀波罗。此文殊师利有大慈悲。生于此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其生之时家内屋宅化如莲华。从母右胁出。身紫金色。堕地能语如天童子。有七宝盖随覆其上。诣诸仙人求出家法。诸婆罗门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唯于我所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以此三昧力故。于十方面。或现初生出家。灭度入般涅槃。现分舍利饶益众生。如是大士久住首楞严。佛涅槃后四百五十岁。当至雪山。为五百仙人。宣畅敷演十二部经。教化成熟五百仙人。令得不退转。与诸神仙作比丘像。飞腾空中至本生地。于空野泽尼拘楼陀树下。结加趺坐。入首楞严三昧。三昧力故。身诸毛孔出金色光。其光遍照十方世界度有缘者。五百仙人。各皆见火从身毛孔出。是时文殊师利身如紫金山。正长丈六。圆光严显面各一寻。于圆光内有五百化佛。一一化佛有五化菩萨。以为侍者。其文殊冠毘楞伽宝之所严饰。有五百种色。一一色中。日月星辰诸天龙宫。世间众生所希见事。皆于中现。眉间白毫右旋宛转。流出化佛入光网中。举身光明焰焰相次。一一焰中有五摩尼珠。一一摩尼珠各有异光。异色分明。其众色中化佛菩萨不可具说。左手执鉢。右手擎持大乘经典。现此相已光火皆灭。化琉璃像。于左臂上有十佛印。一一印中有十佛像。说佛名字了了分明。于右臂上有七佛印。一一印中有七佛像。七佛名字了了分明。身内心处有真金像。结加趺坐。正长六尺在莲华上。四方皆现。
佛告跋陀波罗。是文殊师利。有无量神通无量变现。不可具记。我今略说为未来世盲瞑众生。若有众生但闻文殊师利名除却十二亿劫生死之罪。若礼拜供养者。生生之处恒生诸佛家。为文殊师利威神所护。是故众生。当懃系念念文殊像。念文殊像法。先念琉璃像。念琉璃像者如上所说。一一观之皆令了了。若未得见。当诵持首楞严称文殊师利名一日至七日。文殊必来至其人所。若复有人宿业障者。梦中得见。梦中见者。于现在身若求声闻。以见文殊师利故。得须陀洹乃至阿那含。若出家人见文殊师利者。已得见故。一日一夜成阿罗汉。若有深信方等经典。是法王子于禅定中。为说深法。乱心多者。于其梦中为说实义。令其坚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
佛告跋陀波罗。此文殊师利法王子。若有人念。若欲供养修福业者。即自化身。作贫穷孤独苦恼众生。至行者前。若有人念文殊师利者。当行慈心。行慈心者即是得见文殊师利。是故智者当谛观。文殊师利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作是观者。首楞严力故。当得疾疾见文殊师利。作此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灭度后一切众生。其有得闻文殊师利名者见形像者。百千劫中不堕恶道。若有受持读诵文殊师利名者。设有重障。不堕阿鼻极恶猛火。常生他方清净国土。值佛闻法得无生忍。
说是语时。五百比丘远尘离垢成阿罗汉。无量诸天发菩提心。愿常随从文殊师利。
尔时跋陀波罗白佛言。世尊。是文殊舍利。谁当于上起七宝塔。佛告跋陀波罗。香山有八大鬼神。自当擎去置香山中金刚山顶上。无量诸天龙神夜叉常来供养。大众集时像恒放光。其光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等法。跋陀波罗。此法王子得不坏身。我今语汝。汝好受持广为一切诸众生说。说是语时。跋陀波罗等诸大菩萨。舍利弗等诸大声闻天龙八部。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去。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终
《佛说文殊师利发愿经》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身口意清净 除灭诸垢秽 一心恭敬礼 十方三世佛
普贤愿力故 悉睹见诸佛 一一如来所 一切刹尘礼
于一微尘中 见一切诸佛 菩萨众围绕 法界尘亦然
以众妙音声 宣扬诸最胜 无量功德海 不可得穷尽
以普贤行力 无上众供具 供养于十方 三世一切佛
以妙香华鬘 种种诸伎乐 一切妙庄严 普供养诸佛
我以贪恚痴 造一切恶行 身口意不善 悔过悉除灭
一切众生福 诸声闻缘觉 菩萨及诸佛 功德悉随喜
十方一切佛 初成等正觉 我今悉劝请 转无上法轮
示现涅槃者 合掌恭敬请 住一切尘劫 安乐诸群生
我所集功德 回向施众生 究竟菩萨行 逮无上菩提
悉供养过去 现在十方佛 愿未来世尊 速成菩提道
普庄严十方 一切诸佛刹 如来坐道场 菩萨众充满
令十方众生 除灭诸烦恼 深解真实义 常得安乐住
我修菩萨行 成就宿命智 除灭一切障 永尽无有余
悉远离生死 诸魔烦恼业 犹日处虚空 莲花不著水
遍行游十方 教化诸群生 除灭恶道苦 具足菩萨行
虽随顺世间 不舍菩萨道 尽未来际劫 具修普贤行
若有同行者 愿常集一处 身口意善业 皆悉令同等
若遇善知识 开示普贤行 于此菩萨所 亲近常不离
常见一切佛 菩萨众围绕 尽未来际劫 悉恭敬供养
守护诸佛法 赞叹菩萨行 尽未来劫修 究竟普贤道
虽在生死中 具无尽功德 智慧巧方便 诸三昧解脱
一一微尘中 见不思议刹 于一一刹中 见不思议佛
见如是十方 一切世界海 一一世界海 悉见诸佛海
于一言音中 具一切妙音 一一妙音中 具足最胜音
甚深智慧力 入无尽妙音 转三世诸佛 清净正法轮
一切未来劫 悉能作一念 三世一切劫 悉为一念际
一念中悉见 三世诸如来 亦普分别知 解脱及境界
于一微尘中 出三世净刹 一切十方尘 庄严刹亦然
悉见未来佛 成道转法轮 究竟佛事已 示现入涅槃
神力遍游行 大乘力普门 慈力覆一切 行力功德满
功德力清净 智慧力无碍 三昧方便力 逮得菩提力
清净善业力 除灭烦恼力 坏散诸魔力 具普贤行力
严净佛刹海 度脱众生海 分别诸业海 穷尽智慧海
清净诸行海 满足诸愿海 悉见诸佛海 我于劫海行
三世诸佛行 及无量大愿 我皆悉具足 普贤行成佛
普贤菩萨名 诸佛第一子 我善根回向 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 自在庄严刹 逮成等正觉 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 普贤菩萨行 我所有善根 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 所叹回向道 我回向善根 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 除灭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 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 成满诸大愿 阿弥陀如来 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 满足文殊愿 尽未来际劫 究竟菩萨行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梁扶南国三藏曼陀罗仙 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满足千人,菩萨摩诃萨十千人俱。以大庄严而自庄严!皆悉已住不退转地。
其名曰: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无碍辩菩萨,不舍担菩萨,与如是等大菩萨俱。
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明相现时,从其住处来诣佛所,在外而立。
尔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从住处俱诣佛所,在外而立。
佛知众会皆悉集已。尔时如来从住处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于晨朝时在门外立?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师利童真菩萨先已至此,住门外立,我实于后晚来到耳。
尔时世尊问文殊师利:汝实先来到此住处,欲见如来耶?
文殊师利即白佛言:如是!世尊!我实来此欲见如来。何以故?我乐正观利益众生。我观如来如如相,不异相不动相不作相,无生相无灭相,不有相不无相,不在方不离方,非三世非不三世,非二相非不二相,非垢相非净相。以如是等正观如来利益众生。
佛告文殊师利:若能如是见于如来,心无所取亦无不取,非积聚非不积聚。
尔时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若能如是,如汝所说,见如来者,甚为希有!为一切众生故,见于如来,而心不取众生之相。化一切众生向于涅槃,而亦不取向涅槃相。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心不见庄严之相。
尔时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语舍利弗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虽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心,恒不见有众生相。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众生趣亦不增不减。假使一佛住世,若一劫若过一劫,如此一佛世界,复有无量无边恒河沙诸佛,如是一一佛,若一劫若过一劫,昼夜说法,心无暂息,各各度于无量恒河沙众生,皆入涅槃,而众生界亦不增不减。乃至十方诸佛世界,亦复如是。一一诸佛说法教化,各度无量恒河沙众生,皆入涅槃,于众生界亦不增不减。何以故?众生定相不可得故,是故众生界不增不减。
舍利弗复语文殊师利言:若众生界不增不减,何故菩萨为诸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行说法?
文殊师利言:若诸众生悉空相者,亦无菩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众生而为说法。何以故?我说法中,无有一法当可得故。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若无众生,云何说有众生及众生界?
文殊师利言:众生界相,如诸佛界。
又问:众生界者,是有量耶?
答曰:众生界量,如佛界量。
佛又问:众生界量,有处所不?
答曰:众生界量,不可思议。
又问:众生界相,为有住不?
答曰:众生无住,犹如空住。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修般若波罗蜜时,当云何住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言:以不住法为住般若波罗蜜。
佛复问文殊师利: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言:以无住相,即住般若波罗蜜。
佛复告文殊师利:如是住般若波罗蜜时,是诸善根,云何增长?云何损减?
文殊师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罗蜜,于诸善根无增无减。于一切法亦无增无减。是般若波罗蜜性相亦无增无减。
世尊!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则不舍凡夫法,亦不取贤圣法。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有法可取可舍。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涅槃可乐,生死可厌。何以故?不见生死,况复厌离!不见涅槃,何况乐著!
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不见垢恼可舍,亦不见功德可取。于一切法心无增减。何以故?不见法界有增减故。
世尊!若能如是,是名修般若波罗蜜。
世尊!不见诸法有生有灭,是修般若波罗蜜。
世尊!不见诸法有增有减,是修般若波罗蜜。
世尊!心无悕取,不见法相有可求者,是修般若波罗蜜。
世尊!不见好丑,不生高下,不作取舍。何以故?法无好丑,离诸相故。法无高下,等法性故。法无取舍,住实际故。是修般若波罗蜜。
佛告文殊师利:是诸佛法,得不胜乎?
文殊师利言:我不见诸法有胜如相,如来自觉一切法空,是可证知。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如是!如来正觉,自证空法。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是空法中,当有胜如而可得耶!
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如汝所说,是真法乎!
佛复谓文殊师利言:阿耨多罗是名佛法不?
文殊师利言:如佛所说,阿耨多罗是名佛法。何以故?无法可得名阿耨多罗。
文殊师利言: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不名法器,非化凡夫法,亦非佛法,非增长法,是修般若波罗蜜。
复次,世尊!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有法可分别思惟。
佛告文殊师利:汝于佛法不思惟耶?
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如我思惟,不见佛法,亦不可分别是凡夫法,是声闻法,是辟支佛法,如是名为无上佛法。
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凡夫相,不见佛法相,不见诸法有决定相,是为修般若波罗蜜。
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欲界,不见色界,不见无色界,不见寂灭界。何以故?不见有法是尽灭相,是修般若波罗蜜。
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作恩者,不见报恩者,思惟二相,心无分别,是修般若波罗蜜。
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是佛法可取,不见是凡夫法可舍,是修般若波罗蜜。
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凡夫法可灭,亦不见佛法而心证知,是修般若波罗蜜。
佛告文殊师利:善哉!善哉!汝能如是善说甚深般若波罗蜜相,是诸菩萨摩诃萨所学法印,乃至声闻缘觉,学无学人,亦当不离是印而修道果。
佛告文殊师利:若人得闻是法,不惊不畏者,不从千佛所种诸善根,乃至百千万亿佛所久植德本,乃能于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今更说般若波罗蜜义。
佛言:便说。
世尊!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法是应住是不应住,亦不见境界可取舍相。何以故?如诸如来不见一切法境界相故,乃至不见诸佛境界,况取声闻、缘觉、凡夫境界!不取思议相,亦不取不思议相。不见诸法有若干相,自证空法不可思议。如是菩萨摩诃萨,皆已供养无量百千万亿诸佛,种诸善根,乃能于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
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缚,不见解,而于凡夫乃至三乘,不见差别相,是修般若波罗蜜。
佛告文殊师利:汝已供养几所诸佛?
文殊师利言:我及诸佛如幻化相,不见供养及与受者。
佛告文殊师利:汝今可不住佛乘耶?
文殊师利言:如我思惟,不见一法,云何当得住于佛乘?
佛言:文殊师利!汝不得佛乘乎?
文殊师利言:如佛乘者,但有名字,非可得,亦不可见,我云何得?
佛言:文殊师利!汝得无碍智乎?
文殊师利言:我即无碍,云何以无碍而得无碍?
佛言:汝坐道场乎?
文殊师利言:一切如来不坐道场,我今云何独坐道场?何以故?现见诸法住实际故。
佛言:云何名实际?
文殊师利言:身见等是实际。
佛言:云何身见是实际?
文殊师利言:身见如相,非实非不实,不来不去,亦身非身,是名实际。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于斯义谛了决定,是名菩萨摩诃萨。何以故?得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相,心不惊!不怖!不没!不悔!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得闻如是般若波罗蜜具足法相,是即近于佛坐。何以故?如来现觉此法相故。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能不惊!不怖!不没!不悔!当知此人,即是见佛。
尔时复有无相优婆夷白佛言:世尊!凡夫法、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是诸法皆无相。是故于所从闻般若波罗蜜,皆不惊!不怖!不没!不悔!何以故?一切诸法,本无相故。
佛告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若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心得决定,不惊!不怖!不没!不悔!当知是人即住不退转地。若人闻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信乐听受,欢喜不厌!是即具足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能为他显示分别,如说修行。
佛告文殊师利:汝观何义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言: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不住佛乘,云何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我所说,即菩提相。
佛赞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汝能于是甚深法中,巧说斯义。汝于先佛久种善根,以无相法,净修梵行。
文殊师利言:若见有相,则言无相,我今不见有相,亦不见无相,云何而言以无相法净修梵行?
佛告文殊师利:汝见声闻戒耶?答曰:见。
佛言:汝云何见?
文殊师利言:我不作凡夫见,不作圣人见。不作学见,不作无学见。不作大见,不作小见。不作调伏见,不作不调伏见。非见非不见。
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汝今如是观声闻乘,若观佛乘当复云何?
文殊师利言:不见菩提法,不见修行菩提及证菩提者。
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云何名佛?云何观佛?
文殊师利言:云何为我?
舍利弗言:我者,但有名字,名字相空。
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如我但有名字,佛亦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即是菩提。不以名字而求菩提。菩提之相,无言无说。何以故?言说、菩提二俱空故。
复次,舍利弗!汝问:云何名佛?云何观佛者?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唯有智者,乃能知耳,是名观佛。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非初学菩萨所能了知。
文殊师利言:非但初学菩萨所不能知,及诸二乘,所作已办者,亦未能了知。如是说法,无能知者。何以故?菩提之相,实无有法而可知故。无见无闻,无得无念,无生无灭,无说无听,如是菩提,性相空寂,无证无知,无形无相,云何当有得菩提者?
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佛于法界,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文殊师利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世尊即是法界,若以法界证法界者,即是诤论。舍利弗!法界之相,即是菩提。何以故?是法界中无众生相,一切法空故。一切法空即是菩提,无二无分别故。
舍利弗!无分别中,则无知者。若无知者,即无言说。无言说相,即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切诸法不见处所决定性故。如逆罪相,不可思议。何以故?诸法实相不可坏故。如是逆罪,亦无本性,不生天上,不堕地狱,亦不入涅槃。何以故?一切业缘,皆住实际,不来不去,非因非果。何以故?法界无边,无前无后故。是故舍利弗,若见犯重比丘不堕地狱,清净行者不入涅槃,如是比丘非应供非不应供,非尽漏非不尽漏。何以故?于诸法中住平等故。
舍利弗言:云何名不退法忍?
文殊师利言:不见少法有生灭相,名不退法忍。
舍利弗言:云何复名不调比丘?
文殊师利言:漏尽阿罗汉是名不调。何以故?诸结已尽,更无所调,故名不调。若过心行名为凡夫。何以故?凡夫众生不顺法界,是故名过。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汝今为我善解漏尽阿罗汉义。
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我即漏尽真阿罗汉。何以故?断求声闻欲,及辟支佛欲。以是因缘,故名漏尽得阿罗汉。
佛告文殊师利:诸菩萨等坐道场时,觉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文殊师利言:菩萨坐于道场,无有觉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如菩提相,无有少法而可得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相菩提,谁能坐者?亦无起者,以是因缘,不见菩萨坐于道场,亦不觉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菩提即五逆,五逆即菩提。何以故?菩提、五逆无二相故。无学无学者,无见无见者,无知无知者,无分别无分别者,如是之相,名为菩提。见五逆相,亦复如是。若言见有菩提而取证者,当知此辈即是增上慢人。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汝言我是如来,谓我为如来乎?
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我谓不是如来为如来耶。无有如相可名为如,亦无如来智能知于如。何以故?如来及智无二相故。空为如来,但有名字,我当云何谓是如来?
佛告文殊师利:汝疑如来耶?
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我观如来无决定性,无生无灭,故无所疑。
佛告文殊师利:汝今不谓如来出现于世耶?
文殊师利言:若有如来出现世者,一切法界亦应出现。
佛告文殊师利:汝谓恒沙诸佛入涅槃耶?
文殊师利言:诸佛一相,不可思议。
佛语文殊师利:如是!如是!佛是一相,不思议相。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今住世耶?
佛语文殊师利:如是!如是!
文殊师利言:若佛住世,恒沙诸佛亦应住世。何以故?一切诸佛,皆同一相,不思议相,不思议相无生无灭。若未来诸佛出兴于世,一切诸佛,亦皆出世。何以故?不思议中,无过去、未来、现在相。但众生取著,谓有出世,谓佛灭度。
佛语文殊师利:此是如来、阿罗汉、阿鞞跋致菩萨所解。何以故?是三种人,闻甚深法,能不诽谤,亦不赞叹!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是不思议法,谁当诽谤?谁当赞叹?
佛告文殊师利:如来不思议,凡夫亦不思议。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凡夫亦不思议耶?
佛言:亦不思议。何以故?一切心相皆不思议。
文殊师利言:若如是说,如来不思议,凡夫亦不思议,今无数诸佛,求于涅槃,徒自疲劳。何以故?不思议法即是涅槃,等无异故。
文殊师利言:如是凡夫不思议,诸佛不思议。若善男子、善女人,久习善根,近善知识,乃能了知。
佛告文殊师利:汝欲使如来于众生中为最胜耶?
文殊师利言:我欲使如来于诸众生为最第一,但众生相亦不可得。
佛言:汝欲使如来得不思议法耶?
文殊师利言:欲使如来得不思议法,而于诸法无成就者。
佛告文殊师利:汝欲使如来说法教化耶?
文殊师利白佛言:我欲使如来说法教化,而是说及听者,皆不可得。何以故?住法界故,法界众生,无差别相。
佛告文殊师利:汝欲使如来为无上福田耶?
文殊师利言:如来是无尽福田,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无上福田,非福田非不福田,是名福田。无有明闇生灭等相,是名福田。若能如是解福田相,深植善种,亦无增减。
佛告文殊师利:云何植种不增不减?
文殊师利言:福田之相,不可思议,若人于中如法修善,亦不可思议。如是植种,名无增无减,亦是无上最胜福田。
尔时大地以佛神力,六种震动,现无常相,一万六千人,皆得无生法忍。七百比丘,三千优婆塞,四万优婆夷,六十亿那由他六欲诸天,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尔时阿难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如是大地六种震动?
佛告阿难:我说福田无差别相,故现斯瑞!往昔诸佛,亦于此处,作如是说福田之相,利益众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师利是不可思议。何以故?所说法相不可思议。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如是!如舍利弗言,汝之所说实不可思议。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不可思议不可说,思议亦不可说,如是思议不思议性,俱不可说,一切声相非思议,亦非不可思议。
佛言:汝入不思议三昧耶?
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议,不见有心能思议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议三昧?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更无心想,恒与定俱。
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更有胜妙寂灭定不?
文殊师利言:若有不思议定者,汝可问言,更有寂灭定不?如我意解,不可思议定尚不可得,云何问有寂灭定乎?
舍利弗言:不可思议定,不可得耶?
文殊师利言:思议定者,是可得相,不可思议定者,不可得相,一切众生实成就不思议定。何以故?一切心相,即非心故,是名不思议定。是故一切众生相,及不思议三昧相,等无分别。
佛赞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汝于诸佛久殖善根,净修梵行,乃能演说甚深三昧,汝今安住如是般若波罗蜜中。
文殊师利言:若我住般若波罗蜜中,能作是说,即是有想,便住我想。若住有想、我想中者,般若波罗蜜便有处所。般若波罗蜜若住于无,亦是我想,亦名处所,离此二处,住无所住,如诸佛住,安处寂灭,非思议境界,如是不思议,名般若波罗蜜住处。般若波罗蜜处,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作。般若波罗蜜即不思议,不思议即法界,法界即无相,无相即不思议,不思议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法界,无二无别,无二无别即法界,法界即无相,无相即般若波罗蜜界,般若波罗蜜界即不思议界,不思议界即无生无灭界,无生无灭界即不思议界。文殊师利言:如来界及我界,即不二相。如是修般若波罗蜜者,则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相离,即是般若波罗蜜故。
世尊!若知我相而不可著,无知无著,是佛所知。不可思议,无知无著,即佛所知。何以故?知体本性无所有相。云何能转法界?若知本性无体无著者,即名无物,若无有物,是无处所,无依无住。无依无住即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即是有为无为功德。若如是知,则无心想,无心想者,云何当知?有为无为功德无知即不思议,不思议者,是佛所知,亦无取无不取,不见三世去来等相,不取生灭及诸起作,亦不断不常,如是知者,是名正智,不思议智如虚空,无此无彼,不可比类,无好恶,无等等,无相无貌。
佛告文殊师利:若如是知,名不退智。
文殊师利言:无作智名不退智。犹如金铤,先加锤打,方知好恶,若不治打,无能知者,不退智相,亦复如是,要行境界,不念不著,无起无作,具足不动,不生不灭,尔乃显现。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言:如诸如来,自说己智,谁当能信?
文殊师利言:如是智者,非涅槃法,非生死法,是寂灭行,是无动行,不断贪欲、嗔恚、愚痴,亦非不断。何以故?无尽无灭,不离生死,亦非不离,不修道,非不修道,作是解者,名为正信。
佛告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深解斯义。
尔时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于当来世,若说如是甚深正法,谁能信解,如闻受行?
佛告迦叶:今此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闻此经者,如是人等,于未来世,若闻是法,必能信解,于甚深般若波罗蜜,乃能读诵,信解受持,亦为他人分别演说。譬如长者,失摩尼宝,忧愁苦恼,后若还得,心甚欢喜!如是迦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亦复如是,有信乐心,若不闻法,则生苦恼,若得闻时,信解受持,常乐读诵,甚大欢喜!当知此人,即是见佛,亦即亲近供养诸佛。
佛告迦叶:譬如忉利天上,波利质多罗树,疱初出时,是中诸天,见是树已,皆大欢喜!此树不久,必当开敷!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闻般若波罗蜜,能生信解,亦复如是,此人不久,亦当开敷,一切佛法。于当来世,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闻般若波罗蜜,信受读诵,心不悔没,当知是人,已从此会,听受是经,亦能为人聚落城邑,广说流布,当知是人,佛所护念!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中,有能信乐无疑惑者,是善男子、善女人,于过去诸佛,久已修学,殖众善根!譬如有人,以手穿珠,忽遇无上真摩尼宝,心大欢喜!当知是人,必已曾见。
如是迦叶!若善男子、善女人,修学余法,忽然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能生欢喜,亦复如是,当知此人已曾闻故。
若有众生,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心能信受,生大欢喜!如是人等,亦曾亲近无数诸佛,从闻般若波罗蜜,已修学故。譬如有人,先所经见城邑、聚落,后若闻人赞叹彼城,所有园苑,种种池泉,华果林树,男女人民,皆可爱乐!是人闻已,即大欢喜!更劝令说,是城园苑,众好严饰,杂华池泉,多诸甘果,种种珍妙,一切爱乐,是人得闻,重甚欢喜!如是之人,皆曾见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有闻般若波罗蜜,信心听受,能生欢喜,乐闻不厌,而更劝说。当知此辈已从文殊师利,曾闻如是般若波罗蜜故。
迦叶白佛言:世尊!若将来世,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信乐听受,以是相故,当知此人亦于过去佛所,曾闻修学。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说诸法,无作无相,第一寂灭!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如是谛了斯义,如闻如说,为诸如来之所赞叹!不违法相,是即佛说。亦是炽然般若波罗蜜相,亦名炽燃具足佛法,通达实相,不可思议。
佛告文殊师利:我本行菩萨道时,修诸善根,欲住阿鞞跋致地,当学般若波罗蜜。欲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学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解一切法相,欲知一切众生心界,皆悉同等,当学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欲学一切佛法,具足无碍,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学一切佛,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相好威仪,无量法式,当学般若波罗蜜。欲知一切佛,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法式及诸威仪,当学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空法中,不见诸佛菩提等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知如是等相无疑惑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诸法若生若灭,若垢若净。是故善男子、善女人,应作如是学般若波罗蜜。
欲知一切法无过去、未来、现在等相,当学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法界性相,无三世故。欲知一切法,同入法界,心无挂碍,当学般若波罗蜜。
欲得三转十二行法轮,亦自证知,而不取著,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慈心,遍覆一切众生,而无限齐,亦不作念有众生相,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于一切众生不起诤论,亦复不取无诤论相,当学般若波罗蜜。欲知是处非处,十力、无畏,住佛智慧,得无碍辩,当学般若波罗蜜。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观正法,无为无相,无得无利,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知者,无见者,无作者。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境界。非证非不证,不作戏论,无有分别。一切法无尽、离尽。无凡夫法,无声闻法,无辟支佛法、佛法。非得非不得,不舍生死,不证涅槃,非思议非不思议,非作非不作,法相如是。不知云何当学般若波罗蜜?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若能如是知诸法相,是名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若欲学菩提自在三昧,得是三昧已,照明一切甚深佛法,及知一切诸佛名字,亦悉了达诸佛世界,无有障碍,当如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中学。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何以故名般若波罗蜜?
佛言:般若波罗蜜,无边无际,无名无相,非思量,无归依,无洲渚,无犯无福,无晦无明,犹如法界,无有分齐,亦无限数,是名般若波罗蜜,亦名菩萨摩诃萨行处,非行非不行处,悉入一乘,名非行处。何以故?无念无作故。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当云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文殊师利:如般若波罗蜜所说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
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阿难所闻佛法,得念总持,辩才智慧,于声闻中,虽为最胜,犹住量数,则有限碍。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一一分别,皆悉了知,决定无碍,昼夜常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若比阿难多闻辩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
菩萨摩诃萨应作是念,我当云何逮得一行三昧,不可思议功德,无量名称?
佛言:菩萨摩诃萨,当念一行三昧,常勤精进,而不懈怠,如是次第,渐渐修学,则能得入一行三昧,不可思议功德作证。除谤正法,不信、恶业、重罪障者,所不能入。
复次,文殊师利!譬如有人,得摩尼珠,示其珠师。珠师答言:此是无价真摩尼宝。即求师言:为我治磨,勿失光色。珠师治已,随其磨时,珠色光明,映彻表里。文殊师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学一行三昧,不可思议功德,无量名称,随修学时,知诸法相,明达无碍,功德增长,亦复如是。
文殊师利!譬如日轮,光明遍满,无有减相,若得一行三昧,悉能具足一切功德,无有缺少,亦复如是。照明佛法,如日轮光!
文殊师利!我所说法,皆是一味、离味、解脱味、寂灭味。若善男子、善女人,得是一行三昧者,其所演说,亦是一味、离味、解脱味、寂灭味,随顺正法,无错谬相。
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得是一行三昧,皆悉满足助道之法,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不见法界有分别相,及以一相,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不可思议。是菩提中,亦无得佛。如是知者,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信一切法,悉是佛法,不生惊怖,亦不疑惑,如是忍者,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以如是因,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佛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何以故?不思议界,不以因得,不以非因得。若善男子、善女人,闻如是说,不生懈怠,当知是人,已于先佛种诸善根,是故比丘、比丘尼,闻说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生惊怖!即是从佛出家。若优婆塞、优婆夷,得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心不惊怖!即是成就真归依处。
文殊师利!若善男子、善女人,不习甚深般若波罗蜜,即是不修佛乘。譬如大地,一切药木,皆依地生长。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一切善根,皆依般若波罗蜜而得增长,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相违背。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此阎浮提,城邑、聚落,当于何处演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
佛告文殊师利:今此会中,若有人闻般若波罗蜜,皆发誓言:于未来世,常得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从是信解,未来世中,能听是经。当知此人,不从余小善根中来所能堪受!闻已欢喜!
文殊师利!若复有人,从汝听是般若波罗蜜,应作是言:此般若波罗蜜中,无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亦无凡夫生灭等法。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来问我言:云何如来说般若波罗蜜?我当答言:一切诸法,无诤论相,云何如来当说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不见有法可与法诤论,亦无众生心识能知。
复次,世尊!我当更说究竟实际。何以故?一切法相,同入实际,阿罗汉无别胜法。何以故?阿罗汉法、凡夫法,不一不异故。
复次,世尊!如是说法,无有众生已得涅槃,今得、当得。何以故?无有决定众生相故。文殊师利言:若人欲闻般若波罗蜜,我当作如是说,其有听者,不念不著,无闻无得,当如幻人,无所分别,如是说者,是真说法。是故听者,莫作二相,不舍诸见,而修佛法,不取佛法,不舍凡夫法。何以故?佛及凡夫,二法相空,无取舍故。若人问我,当作是说,如是安慰,如是建立。善男子、善女人,应如是问,作如是住,心不退不没,当如法相,随顺般若波罗蜜说。
尔时世尊叹文殊师利:善哉!善哉!如汝所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见诸佛,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欲亲近诸佛,如法供养,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欲言如来是我世尊,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欲言如来非我世尊,亦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欲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欲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欲成就一切三昧,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欲不成就一切三昧,亦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无作三昧,无异相故,一切法无生无出故。
若欲知一切法假名,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若欲知一切众生修菩提道,不求菩提相,心不退没,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一切法皆菩提相故。
若欲知一切众生行非行相,非行即菩提,菩提即法界,法界即实际,心不退没,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
若欲知一切如来神通变化无相无碍,亦无方所,应学如是般若波罗蜜。
佛告文殊师利: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得不堕恶趣,当学般若波罗蜜一四句偈,受持读诵,为他解说,随顺实相。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当知决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住佛国。若闻如是般若波罗蜜,不惊不畏!心生信解,当知此辈佛所印可,是佛所行大乘法印。若善男子、善女人,学此法印,超过恶趣,不入声闻辟支佛道,以超过故。
尔时帝释三十三天,以天妙华、优钵罗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天曼陀罗华等,天栴檀香及余末香,种种金宝,作天伎乐,为供养般若波罗蜜,并诸如来及文殊师利,以散其上,作是供养已,愿我常闻般若波罗蜜法印。
释提桓因复作是愿:愿阎浮提善男子、善女人,常使得闻是经,决定佛法,皆令信解,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一切诸天,为作拥护。
尔时佛告释提桓因言:憍尸迦!如是!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当得决定诸佛菩提。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是受持,善男子、善女人,得大利益,功德无量!
尔时以佛神力,一切大地,六种震动!佛时微笑,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即是如来印般若波罗蜜相。
佛言:文殊师利!如是!如是!说般若波罗蜜已,皆现此瑞,为印般若波罗蜜故,使人受持,令无赞毁!何以故?无相法印,不可赞毁!我今以是法印,令诸天魔,不能得便。
佛说是已,尔时诸大菩萨及四部众,闻说般若波罗蜜,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
(一名 伽耶山顶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初得道在摩伽陀国伽耶山祠。与大比丘众千人俱。其先悉是结发仙人。皆阿罗汉所作已办。心得自在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解脱。菩萨万人皆从十方世界来集。有天威德。皆得诸忍诸陀罗尼诸深三昧具诸神通。
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香象菩萨。勇施菩萨。随智行菩萨。以为上首。
如是等菩萨大众。百千万亿其数无量。并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大众围绕。
尔时世尊入诸佛甚深三昧。如实谛观诸法性相而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慧除诸重担度三有险道。灭无明得真明。拔邪箭断渴爱。成法船击法鼓吹法螺建法幢。转生死种示涅槃性。闭塞邪道开于正路。离诸恶业示于福田。我今当观。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何法得。何等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以身得。为以心得。
若以身得。身则无知无作如草木瓦石。四大所造从父母生。以衣服饮食卧具澡浴而得存立。必归败坏无常磨灭。而是菩提但有名字世俗故说。无形无色无定无相无向无入无道。过诸言说出于三界。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亦无所得亦无戏论。无问无示无有文字无语言道。
若以心得。心从众缘生。众缘生故空如幻。无处无相无性亦无所有。于是中得菩提者。所用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皆空但有名字。以世俗故而有言说。是皆忆想分别。实无所有无有根本亦无体相。无受无著无染无离。一相所谓无相。是故于此法中无有得者。无所用法亦无菩提。如是通达。是则名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会中立佛右面。执大宝盖以覆佛上。时文殊师利默知世尊所念如是。即白佛言。世尊。若菩提如是相者。善男子善女人云何发心。
佛告文殊师利。善男子善女人。当随菩提相而发其心。
世尊。菩提相者当云何说。
佛告文殊师利。菩提相者。出于三界过世俗法。语言道断灭诸发无发。是发菩提心。
文殊师利。是故菩萨应灭诸发发菩提心。无发是发菩提。发菩提心者。如如法性相如实际。无分别不缘身心。是发菩提。不著诸法不增不减不异不一。是发菩提。如镜中像如热时焰。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应当如是发菩提心。
尔时会中有天子名月净光德。得阿惟越致。问文殊师利法王子言。菩萨缘何事故行菩萨道。
文殊师利言。汝可以此问于世尊。
佛即告文殊师利。汝答月净光德天子所问行法。
文殊师利谓天子言。汝可善听我今当说。
天子当知。诸菩萨道。以大悲为本缘于众生。
天子言。菩萨大悲以何为本。
文殊师利言。以直心为本。
又问。直心以何为本。
答言。于一切众生等心为本。
又问。等心以何为本。
答言。以无别异行为本。
又问。无别异行以何为本。
答言。以深净心为本。
又问。深净心以何为本。
答言。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本。
又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何为本。
答言。以六波罗蜜为本。
又问。六波罗蜜以何为本。
答言。以方便慧为本。
又问。方便慧以何为本。
答言。以不放逸为本。
又问。不放逸以何为本。
答言。以三善行为本。
又问。三善行以何为本。
答言。以十善业道为本。
又问。十善业道以何为本。
答言。以摄六根为本。
又问。摄六根以何为本。
答言。以正忆念为本。
又问。正忆念以何为本。
答言。以正观为本。
又问。正观以何为本。
答言。以坚念不忘为本。
天子言。文殊师利。菩萨有几心能摄因能摄果。
文殊师利言。天子。诸菩萨有四心能摄因能摄果。何等为四。一者初发心。二者行道心。三者不退转心。四者一生补处心。
初发心为行道心作因缘。
行道心为不退转心作因缘。
不退转心为一生补处心作因缘。
复次天子。当知初发心如种谷田中。行道心如谷子增长。不退转心如华果始成。补处心如花果有用。
又初发心如车匠集材。行道心如斫治材木。不退转心如安施材木。一生补处心如车成运致。
又初发心如月新生。行道心如月五日。不退转心如月十日。一生补处心如月十四日。如来智慧如月十五日。
又初发心能过声闻地。行道心能过辟支佛地。不退转心能过不定地。一生补处心安住定地。
又初发心如学初章。行道心如学第二章。不退转心如能以章为用。一生补处心如通达深经。
又初发心从因生。行道心从智生。不退转心从断生。补处心从果生。
又初发心因势力。行道心智势力。不退转心断势力。补处心果势力。
又初发心如病者求药。行道心如分别药。不退转心如病服药。补处心如病得瘥。
又初发心法王家生。行道心学法王法。不退转心能具足学法王法。补处心学法王法能得自在。
尔时大众中有天子名定光明主。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定光明主天子语文殊师利法王子言。何等是菩萨摩诃萨略道。以是略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言。天子。菩萨摩诃萨略道有二。以是略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二。一者方便。二者慧。
摄善法名为方便。分散诸法名为慧。
又方便名为随众生行。慧名不转一切法相。
方便名待应众生心。慧名不待一切法。
方便名和合诸法。慧名舍离诸法。
方便名起因缘。慧名灭因缘。
方便名知分别诸法。慧名不分别法性。
方便名庄严佛土。慧名庄严佛土无所分别。
方便名知众生诸根利钝。慧名不得众生。
方便名能至道场。慧名能得一切佛法。
天子。当知菩萨摩诃萨复有二道。以是二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二。一者助道。二者断道。助道者五波罗蜜。断道者般若波罗蜜。
复有二道。何等为二。一者有系道。二者无系道。有系道者五波罗蜜。无系道者般若波罗蜜。
复有二道。一者有量道。二者无量道。有量道者取相分别。无量道者不取相分别。
复有二道。一者智道。二者断道。智道者初地至七地。断道者八地至十地。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随智勇行。问文殊师利法王子言。何谓为菩萨义。何谓为菩萨智。
文殊师利言。善男子。义名无用。智名有用。何谓义名无用。义是无为。无为法于法无用非用。又义者非染相非离相。是义于法无用非用。又义不增不减。于法无用非用。
天子。何谓为智。智是忍道道是心所用非无用。是故智名有用非无用。智功归于断。是故智名有用非无用。智名善知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是处非处。是故智名有用非无用。
复次天子。诸菩萨有十智。何等为十。一者因智。二者果智。三者义智。四者方便智。五者慧智。六者摄智。七者波罗蜜智。八者大悲智。九者成就众生智。十者不著一切法智。
复次天子。诸菩萨有十发。何等为十。
一者身发。欲令众生身业清净故。
二者口发。欲令众生口业清净故。
三者意发。欲令众生意业清净故。
四者内发。一切内物不贪著故。
五者外发。欲令众生住正行故。
六者智发。具足佛智故。
七者慈发。示一切功德庄严故。
八者众生成熟发。守护智慧药故。
九者有为智发。具足定聚故。
十者无为智发。心不著三界故。
复次天子。诸菩萨有十行。何等为十。一者波罗蜜行。二者摄行。三者慧行。四者方便行。五者大悲行。六者求助慧法行。七者求助智法行。八者心清净行。九者观诸谛行。十者一切所爱无贪著行。
复次天子。诸菩萨复有十思惟尽。何等为十。
一者思惟事尽。
二者思惟爱尽。
三者思惟法尽。
四者思惟烦恼尽。
五者思惟见尽。
六者思惟助道尽。
七者思惟受尽。
八者思惟不著尽。
九者思惟结使尽。
十者思惟助道场行尽。
复次天子。诸菩萨复有十治法。何等为十。
一者治悭贪心雨布施雨故。
二者治破戒心三法清净故。
三者治嗔恚心修行慈忍故。
四者治懈怠心求佛法无厌故。
五者治不善觉观心得禅定解脱自在故。
六者治愚痴心生助决定般若波罗蜜法故。
七者治诸烦恼心生助道法故。
八者治颠倒道心修助四谛法故。
九者治执著心时非时自在行故。
十者治我观无我法故。
复次天子。诸菩萨复有十善地。何等为十。
一者身善。离身三恶故。
二者口善。离口四恶故。
三者意善。离心三恶故。
四者内善。不著见身故。
五者外善。不著一切法故。
六者不著助智善。不贪助道法故。
七者不自高善。思惟圣道性故。
八者除身善。修集般若波罗蜜故。
九者离颠倒善。不诳一切众生故。
十者不惜身命善。以大悲化众生故。
复次天子。诸菩萨贵随法行者能得菩提。非不贵随法行。随法行者如说能行。不随法行者但有言说不能如说修行。
复次天子。诸菩萨复有二随法行。何等为二。一者行道。二者行断。
复有二随法行。何等为二。一者身自修善。二者教化众生。
复有二随法行。何等为二。一者行智行。二者不行智行。
复有二随法行。何等为二。一者善分别诸地。二者不分别地非地。
复有二随法行。何等为二。一者知诸地过而能转进。二者善知具足从一地至一地。
复有二随法行。何等为二。一者善知声闻辟支佛道。二者善知佛道不退转行。
尔时佛赞文殊师利法王子言。善哉善哉。汝能为诸菩萨摩诃萨说本业道诚如所说。
说是法时。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文殊师利法王子。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欢喜信受。
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香象菩萨。勇施菩萨。随智行菩萨。以为上首。
如是等菩萨大众。百千万亿其数无量。并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大众围绕。
尔时世尊入诸佛甚深三昧。如实谛观诸法性相而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慧除诸重担度三有险道。灭无明得真明。拔邪箭断渴爱。成法船击法鼓吹法螺建法幢。转生死种示涅槃性。闭塞邪道开于正路。离诸恶业示于福田。我今当观。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何法得。何等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以身得。为以心得。
若以身得。身则无知无作如草木瓦石。四大所造从父母生。以衣服饮食卧具澡浴而得存立。必归败坏无常磨灭。而是菩提但有名字世俗故说。无形无色无定无相无向无入无道。过诸言说出于三界。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亦无所得亦无戏论。无问无示无有文字无语言道。
若以心得。心从众缘生。众缘生故空如幻。无处无相无性亦无所有。于是中得菩提者。所用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皆空但有名字。以世俗故而有言说。是皆忆想分别。实无所有无有根本亦无体相。无受无著无染无离。一相所谓无相。是故于此法中无有得者。无所用法亦无菩提。如是通达。是则名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会中立佛右面。执大宝盖以覆佛上。时文殊师利默知世尊所念如是。即白佛言。世尊。若菩提如是相者。善男子善女人云何发心。
佛告文殊师利。善男子善女人。当随菩提相而发其心。
世尊。菩提相者当云何说。
佛告文殊师利。菩提相者。出于三界过世俗法。语言道断灭诸发无发。是发菩提心。
文殊师利。是故菩萨应灭诸发发菩提心。无发是发菩提。发菩提心者。如如法性相如实际。无分别不缘身心。是发菩提。不著诸法不增不减不异不一。是发菩提。如镜中像如热时焰。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应当如是发菩提心。
尔时会中有天子名月净光德。得阿惟越致。问文殊师利法王子言。菩萨缘何事故行菩萨道。
文殊师利言。汝可以此问于世尊。
佛即告文殊师利。汝答月净光德天子所问行法。
文殊师利谓天子言。汝可善听我今当说。
天子当知。诸菩萨道。以大悲为本缘于众生。
天子言。菩萨大悲以何为本。
文殊师利言。以直心为本。
又问。直心以何为本。
答言。于一切众生等心为本。
又问。等心以何为本。
答言。以无别异行为本。
又问。无别异行以何为本。
答言。以深净心为本。
又问。深净心以何为本。
答言。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本。
又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何为本。
答言。以六波罗蜜为本。
又问。六波罗蜜以何为本。
答言。以方便慧为本。
又问。方便慧以何为本。
答言。以不放逸为本。
又问。不放逸以何为本。
答言。以三善行为本。
又问。三善行以何为本。
答言。以十善业道为本。
又问。十善业道以何为本。
答言。以摄六根为本。
又问。摄六根以何为本。
答言。以正忆念为本。
又问。正忆念以何为本。
答言。以正观为本。
又问。正观以何为本。
答言。以坚念不忘为本。
天子言。文殊师利。菩萨有几心能摄因能摄果。
文殊师利言。天子。诸菩萨有四心能摄因能摄果。何等为四。一者初发心。二者行道心。三者不退转心。四者一生补处心。
初发心为行道心作因缘。
行道心为不退转心作因缘。
不退转心为一生补处心作因缘。
复次天子。当知初发心如种谷田中。行道心如谷子增长。不退转心如华果始成。补处心如花果有用。
又初发心如车匠集材。行道心如斫治材木。不退转心如安施材木。一生补处心如车成运致。
又初发心如月新生。行道心如月五日。不退转心如月十日。一生补处心如月十四日。如来智慧如月十五日。
又初发心能过声闻地。行道心能过辟支佛地。不退转心能过不定地。一生补处心安住定地。
又初发心如学初章。行道心如学第二章。不退转心如能以章为用。一生补处心如通达深经。
又初发心从因生。行道心从智生。不退转心从断生。补处心从果生。
又初发心因势力。行道心智势力。不退转心断势力。补处心果势力。
又初发心如病者求药。行道心如分别药。不退转心如病服药。补处心如病得瘥。
又初发心法王家生。行道心学法王法。不退转心能具足学法王法。补处心学法王法能得自在。
尔时大众中有天子名定光明主。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定光明主天子语文殊师利法王子言。何等是菩萨摩诃萨略道。以是略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言。天子。菩萨摩诃萨略道有二。以是略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二。一者方便。二者慧。
摄善法名为方便。分散诸法名为慧。
又方便名为随众生行。慧名不转一切法相。
方便名待应众生心。慧名不待一切法。
方便名和合诸法。慧名舍离诸法。
方便名起因缘。慧名灭因缘。
方便名知分别诸法。慧名不分别法性。
方便名庄严佛土。慧名庄严佛土无所分别。
方便名知众生诸根利钝。慧名不得众生。
方便名能至道场。慧名能得一切佛法。
天子。当知菩萨摩诃萨复有二道。以是二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二。一者助道。二者断道。助道者五波罗蜜。断道者般若波罗蜜。
复有二道。何等为二。一者有系道。二者无系道。有系道者五波罗蜜。无系道者般若波罗蜜。
复有二道。一者有量道。二者无量道。有量道者取相分别。无量道者不取相分别。
复有二道。一者智道。二者断道。智道者初地至七地。断道者八地至十地。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随智勇行。问文殊师利法王子言。何谓为菩萨义。何谓为菩萨智。
文殊师利言。善男子。义名无用。智名有用。何谓义名无用。义是无为。无为法于法无用非用。又义者非染相非离相。是义于法无用非用。又义不增不减。于法无用非用。
天子。何谓为智。智是忍道道是心所用非无用。是故智名有用非无用。智功归于断。是故智名有用非无用。智名善知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是处非处。是故智名有用非无用。
复次天子。诸菩萨有十智。何等为十。一者因智。二者果智。三者义智。四者方便智。五者慧智。六者摄智。七者波罗蜜智。八者大悲智。九者成就众生智。十者不著一切法智。
复次天子。诸菩萨有十发。何等为十。
一者身发。欲令众生身业清净故。
二者口发。欲令众生口业清净故。
三者意发。欲令众生意业清净故。
四者内发。一切内物不贪著故。
五者外发。欲令众生住正行故。
六者智发。具足佛智故。
七者慈发。示一切功德庄严故。
八者众生成熟发。守护智慧药故。
九者有为智发。具足定聚故。
十者无为智发。心不著三界故。
复次天子。诸菩萨有十行。何等为十。一者波罗蜜行。二者摄行。三者慧行。四者方便行。五者大悲行。六者求助慧法行。七者求助智法行。八者心清净行。九者观诸谛行。十者一切所爱无贪著行。
复次天子。诸菩萨复有十思惟尽。何等为十。
一者思惟事尽。
二者思惟爱尽。
三者思惟法尽。
四者思惟烦恼尽。
五者思惟见尽。
六者思惟助道尽。
七者思惟受尽。
八者思惟不著尽。
九者思惟结使尽。
十者思惟助道场行尽。
复次天子。诸菩萨复有十治法。何等为十。
一者治悭贪心雨布施雨故。
二者治破戒心三法清净故。
三者治嗔恚心修行慈忍故。
四者治懈怠心求佛法无厌故。
五者治不善觉观心得禅定解脱自在故。
六者治愚痴心生助决定般若波罗蜜法故。
七者治诸烦恼心生助道法故。
八者治颠倒道心修助四谛法故。
九者治执著心时非时自在行故。
十者治我观无我法故。
复次天子。诸菩萨复有十善地。何等为十。
一者身善。离身三恶故。
二者口善。离口四恶故。
三者意善。离心三恶故。
四者内善。不著见身故。
五者外善。不著一切法故。
六者不著助智善。不贪助道法故。
七者不自高善。思惟圣道性故。
八者除身善。修集般若波罗蜜故。
九者离颠倒善。不诳一切众生故。
十者不惜身命善。以大悲化众生故。
复次天子。诸菩萨贵随法行者能得菩提。非不贵随法行。随法行者如说能行。不随法行者但有言说不能如说修行。
复次天子。诸菩萨复有二随法行。何等为二。一者行道。二者行断。
复有二随法行。何等为二。一者身自修善。二者教化众生。
复有二随法行。何等为二。一者行智行。二者不行智行。
复有二随法行。何等为二。一者善分别诸地。二者不分别地非地。
复有二随法行。何等为二。一者知诸地过而能转进。二者善知具足从一地至一地。
复有二随法行。何等为二。一者善知声闻辟支佛道。二者善知佛道不退转行。
尔时佛赞文殊师利法王子言。善哉善哉。汝能为诸菩萨摩诃萨说本业道诚如所说。
说是法时。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文殊师利法王子。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欢喜信受。
《大方广佛华严经 — 净行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
一、十种三业
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
二、十种具足
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
三、十种慧
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
四、十力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
五、十种善巧
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
六、七觉三定
云何善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
七、六度四梵
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
八、十智力
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宿住念智力、无障碍天眼智力、断诸习智力?
九、十王护持
云何常得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护,恭敬供养?
十、十度生、十超众
云何得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为归、为趣、为炬、为明、为照、为导、为胜导、为普导?云何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智首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
十问一答
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佛子:
一、明菩萨在家时愿
1、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2、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3、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
4、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隐。
5、伎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伎非实。
6、若在宫室,当愿众生,入于圣地,永除秽欲。
7、着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
8、上升楼阁,当愿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
9、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著。
10、众会聚集,当愿众生,舍众聚法,成一切智。
11、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
二、明创出家时愿
12、舍居家时,当愿众生,出家无碍,心得解脱。
13、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
14、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
15、求请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
16、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
17、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
18、着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
19、正出家时,当愿众生,同佛出家,救护一切。
20、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21、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22、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23、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于戒,不作众恶。
24、受阇梨教,当愿众生,具足威仪,所行真实。
25、受和尚教,当愿众生,入无生智,到无依处。
26、受具足戒,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得最胜法。
27、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
三、明修禅定时愿
28、若敷床座,当愿众生,开敷善法,见真实相。
29、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
30、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
31、修行于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
32、若修于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
四、明住处进止威仪时愿
33、舍跏趺坐,当愿众生,观诸行法,悉归散灭。
34、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
35、若举于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
36、着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
37、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38、若着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
39、着僧伽梨,当愿众生,入第一位,得不动法。
40、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
41、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
42、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
43、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44、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
45、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46、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五、明乞食教化时愿
47、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48、执持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49、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所行,入无依处。
六、明在路见闻诸事时愿
50、若在于道,当愿众生,能行佛道,向无余法。
51、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
52、见升高路,当愿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
53、见趣下路,当愿众生,其心谦下,长佛善根。
54、见斜曲路,当愿众生,舍不正道,永除恶见。
55、若见直路,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无谄无诳。
56、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远离尘坌,获清净法。
57、见路无尘,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其心润泽。
58、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
59、若见众会,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
60、若见大柱,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
61、若见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应敬礼。
62、若见高山,当愿众生,善根超出,无能至顶。
63、见棘刺树,当愿众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
64、见树叶茂,当愿众生,以定解脱,而为荫映。
65、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
66、若见树华,当愿众生,众相如华,具三十二。
67、若见果实,当愿众生,获最胜法,证菩提道。
68、若见大河,当愿众生,得预法流,入佛智海。
69、若见陂泽,当愿众生,疾悟诸佛,一味之法。
70、若见池沼,当愿众生,语业满足,巧能演说。
71、若见汲井,当愿众生,具足辩才,演一切法。
72、若见涌泉,当愿众生,方便增长,善根无尽。
73、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广度一切,犹如桥梁。
74、若见流水,当愿众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75、见修园圃,当愿众生,五欲圃中,耘除爱草。
76、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
77、若见园苑,当愿众生,勤修诸行,趣佛菩提。
78、见严饰人,当愿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
79、见无严饰,当愿众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
80、见乐著人,当愿众生,以法自娱,欢爱不舍。
81、见无乐著,当愿众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
82、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
83、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
84、见无病人,当愿众生,入真实慧,永无病恼。
85、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86、见端正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常生净信。
87、见丑陋人,当愿众生,于不善事,不生乐著。
88、见报恩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能知恩德。
89、见背恩人,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不加其报。
90、若见沙门,当愿众生,调柔寂静,毕竟第一。
91、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
92、见苦行人,当愿众生,依于苦行,至究竟处。
93、见操行人,当愿众生,坚持志行,不舍佛道。
94、见着甲胄,当愿众生,常服善铠,趣无师法。
95、见无铠仗,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
96、见论议人,当愿众生,于诸异论,悉能摧伏。
97、见正命人,当愿众生,得清净命,不矫威仪。
98、若见于王,当愿众生,得为法王,恒转正法。
99、若见王子,当愿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
100、若见长者,当愿众生,善能明断,不行恶法。
101、若见大臣,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102、若见城郭,当愿众生,得坚固身,心无所屈。
103、若见王都,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
104、见处林薮,当愿众生,应为天人,之所叹仰。
七、明至聚落乞食时愿
105、入里乞食,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
106、到人门户,当愿众生,入于一切,佛法之门。
107、入其家已,当愿众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108、见不舍人,当愿众生,常不舍离,胜功德法。
109、见能舍人,当愿众生,永得舍离,三恶道苦。
110、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其心清净,空无烦恼。
111、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成满,一切善法。
112、若得恭敬,当愿众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113、不得恭敬,当愿众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114、见惭耻人,当愿众生,具惭耻行,藏护诸根。
115、见无惭耻,当愿众生,舍离无惭,住大慈道。
116、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
117、得不美食,当愿众生,莫不获得,诸三昧味。
118、得柔软食,当愿众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软。
119、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著,绝世贪爱。
120、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121、若受味时,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
122、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123、若说法时,当愿众生,得无尽辩,广宣法要。
124、从舍出时,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125、若入水时,当愿众生,入一切智,知三世等。
126、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127、盛暑炎毒,当愿众生,舍离众恼,一切皆尽。
128、暑退凉初,当愿众生,证无上法,究竟清凉。
八、明食讫礼诵时愿
129、讽诵经时,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总持不忘。
130、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131、谛观佛时,当愿众生,皆如普贤,端正严好。
132、见佛塔时,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
133、敬心观塔,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共瞻仰。
134、顶礼于塔,当愿众生,一切天人,无能见顶。
135、右绕于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
136、绕塔三匝,当愿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
137、赞佛功德,当愿众生,众德悉具,称叹无尽。
138、赞佛相好,当愿众生,成就佛身,证无相法。
九、明昼夜寝觉时愿
139、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具神足力,所行无碍。
140、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
141、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
佛子,若诸菩萨如是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乾闼婆、阿修罗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
《文殊师利十大愿王》
出处:《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经》
佛告大众诸大菩萨摩诃萨。若有初发意菩萨。及一切四部众善男子善女人等。若发菩提心者。曼殊室利菩萨当有誓言。我有十种诸佛无尽甚深大愿。所有一切菩萨及一切有情众生。入我愿者则是世尊诸佛之子。亦是我父母。于意云何。
我有先誓大愿。依我十种大愿者。先为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属。得令富贵果报圆满。兄友弟恭慈心不杀。听学大乘读诵尊经。转教群品愿至菩提。我亦作师僧子弟和尚阿闍梨同学伴侣。受我法教学我威仪。取我礼节令发胜愿。回向大乘学习菩提渐成佛道。于是我作他作大臣官长理务世俗。一一清正于国忠孝悉共有缘归向菩提。得值三宝令发菩提之心。
云何名为无尽十种甚深大愿。
一者大愿若有一切众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随缘受化。四空五净之主。八定四禅之主。梵王六欲之主。帝释诸天之主。四天四轮之主。诸神龙王之主。八部鬼神之主。守护佛法之主。伽蓝宫殿之主。四大持世之主。金刚坚牢之主。护国善神之主。大国小国之主。粟散世王之主。统领诸军主。都摄所守主。所有水陆四生胎卵湿化。九类蠢动一切含灵。同生三世愿佛知见。或未闻我名令愿得闻。及闻我名于我法中。令一切有情尽发菩提。回向大乘修无上道。若有众生以法药世医。救疗诸疾。历数算计工巧博弈。世典文笔歌咏赞叹。讲论戏处导以度人。随类同事接引世俗。令发菩提正见正授。共我有缘得入佛道。
二者大愿若有众生。毁谤于我。瞋恚于我。刑害杀我。是人于我自他。常生怨恨不能得解。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三者大愿若有众生爱念我身。欲心见我求得于我。于我身上于他身上。盛行谄曲邪见颠倒。及生净行不净行诸恶不善。愿共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四者大愿若有众生。轻慢于我疑虑于我。枉压于我诳妄于我。毁谤三宝憎嫉贤良。欺凌一切常生不善。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五者大愿若有众生。贱我薄我惭我愧我。敬重于我不敬于我。妨我不妨我。用我不用我。取我不取我。求我不求我。要我不要我。从我不从我。见我不见我。悉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六者大愿若有众生。常生杀命。作屠儿魁脍畋猎渔捕。怨命现前更相杀害。无有断绝世世相报。杀心炽盛不生悔过。卖肉取财自养性命。如此之心者永失人身。不相舍离报对。如是令发菩提之心。若有他人取我财物。我与财物。或施我财物我施财物。所得财物及不得者。于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七者大愿若有众生。供养我者我供养他者。或我造他造寺舍僧房。伽蓝佛塔禅房兰若独静之处。或我造他造一切功德。及造菩萨诸佛形像。令他布施修立福佑。遍于法界回向一切诸佛菩提。令一切有情同沾此福。及有他人自己朋友同伴师长弟子。修行苦行节身断食。持戒破戒有行无行。和尚阿闍梨教导称说。听受我教我受他教。同行同业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八者大愿若有众生广造诸罪。堕于地狱无有出期。经无量劫受诸苦恼。从地狱出生于五趣。先作畜生将命还于前生。负物作驼驴猪狗牛羊象马奴婢仆从。偿他宿债累劫倍命。还他偷盗无有休息。我于五道随形受化。常生同世教化于人。或作贫穷困苦盲聋瘖痖最下乞人。于一切众生众中。同类同缘同事同行。同业导引得入佛道。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九者大愿若有众生。纵恣身心我慢贡高。故于我法中污埿佛法。师长弟子无惭无愧。用僧佛钱菩萨财物。杀生偷盗邪行。妄语绮语恶口两舌。鬪乱纵恣贪瞋。不拣良善劫夺他财。拒讳谩人不识善恶。广造十恶一切诸罪。死堕阿鼻入诸地狱。从地狱出轮还六处。入生死海诸趣恶道。愿共有缘同业同道。随缘化变当以救之令得出离。共我有缘发菩提心求无上道。
十者大愿若有众生当于我法。若我有缘若我无缘。同我大愿则是我身共我无别。行四无量心心等虚空。广度有情无有休歇。愿达菩提登正觉路。
大圣曼殊以圣性愿力。不入三界亦不出三界。心如虚空常在如来清净性海真如藏中安住法界。遍在众生心识体性。
曼殊室利言。我有大愿以圣性力。加持有情令罪垢消灭。得入菩提诸佛圣果。则是名菩萨十种大愿。
如是曼殊发广大愿已。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雨曼陀罗华遍满虚空。其时大会诸众尽见其华。同时赞叹曼殊大士。圣力自在不可思议不可言说。
尔时诸大会众咸皆欢喜信受奉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